“千帆竞发东风劲,百舸争流奋楫先。”2025年2月21日,财经学院新学期全体教职工大会在东校区隆重召开。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吴松主持,全体教职工齐聚一堂,共同擘画学院发展新蓝图。

本次会议紧扣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围绕新质财经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突破等核心任务展开部署。财经学院院长向凯围绕社会需求与数字经济两大核心,以《对接社会需求培养新质财经人才,聚焦数字经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题,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风学风、学院文化五大重点系统部署新学期工作方向,强调要以“开局即冲刺”的干劲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院将聚焦“智能财经”,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实践教学,主动对接社会需求,通过新质财经“1数据化思维+N种数据化工具应用能力+N种业务赋能能力+N种通用能力”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能力模型培养“精经济、善管理、通商法、懂技术”的复合型数智财经应用型人才。同时,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掌握AIGC教学工具,建构“师-生-智”人智协同的智慧教学模式和智慧教育课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教育向智能化个性化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知情共育和双向赋能。学院要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强化师德师风、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培育教学文化,最大限度打通堵点,实现“企业要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校教什么”之间的有效畅通。
二是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打造科研创新高地。学院要对标对表查漏补缺,精准分析本数字经济专业硕士申报点所服务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全力以赴申报数字经济专硕。同时,要坚持“湾区意识、数智赋能、多元协同、知行合一”的培养理念,践行“三融七共、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生教育,提高会计专硕和职业技术教育(财经商贸)两大硕士点学科声誉度和影响力。通过构建“国家战略引领-平台团队支撑-学术论坛赋能-成果应用反哺”的科研创新闭环,明确以数字经济为学科建设主线,持续强化科研创新能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形成学术探索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的创新格局,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之路。
三是培养引进双措并举,建设双高师资队伍。学院将通过系统化培训夯实基础,搭建学术交流拓宽视野,创设创新论坛激发智慧,组织教学竞赛提升能力,开展企业实践对接需求,构建多维培养体系,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持续发展。同时,重点引进财经相关专业博士、企业人才和大数据人工智能财经领域专家,实现内部青年教师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双轮驱动”,打造高水平、高素质师资团队。
四是,齐心狠抓教风学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持续推进教风建设,坚持重师德、强师能、铸师魂,以师德师风建设筑牢育人根基,提升教师素养锻造教师队伍;加强学风建设,立标准、建机制、树典型,以学风建设涵养治学品格,聚焦学生中心,落实以本为本;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通过拓渠道、精指导、优服务,举全院之力织密就业服务网,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就业、保就业,形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企业争聘”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是营造学院和谐文化,增强凝聚与向心力。学院聚焦教师实际需求,整合资源增设多功能教学科研区和学术交流区,打造课后小憩、谈心交流和图书阅读温馨角落,切实提升学院教职工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向凯表示,学院的发展既要艰苦奋斗,更要暖人心,接下来学院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依托学院工会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持续完善人文关怀机制,让每一位教职工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团队中有幸福感,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会上,向凯向全院教职工介绍新入职徐子桐博士和左静璇博士。向凯代表全院教职工向新入职教职工致欢迎词,表示新入职博士为学院和学校的事业发展注入蓬勃朝气与创新活力,希望全体教职工厚植“共同体意识”精诚协作团结一致,秉持“躬耕者精神”锚定目标攻坚克难,奋力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聚力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学院党委书记吴松作总结发言。吴松表示,向凯院长的工作汇报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清晰的系统思维和科学的发展规划,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财经学科建设新突破、聚焦复合型数智财经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范式、聚焦数字经济领域打造科研创新高地,系统梳理了当前发展态势,更为学院接下来几年高质量发展和对接落实“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值得全体教职工学习领会和实施落实。为全力做好新学期学院各项基础工作和全力以赴申请数字经济硕士点,吴松提出两点工作建议:一是,加强学习,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以专业训练强基赋能,希望全体教职工在深学细悟中提升政治素养,在笃行实干中锤炼履职本领;二是,惜时精进,全体教职工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将个人发展融入学校学院改革大局,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以培养新质财经人才为目标,以数字经济研究为引擎,奋力开创高水平学院建设新局面。
文:吴士杰,图:贺永军,审核:向凯、吴松